信仰的最高精神姿势
江苏农科传媒有限公司党支部 邝文国
记忆之门的开启,有时只需一次不经意的回眸。
那天夜晚加班后,信步缓行至农科院东门。正是春生时节,栅栏外的蔷薇开得正好。夜色中,白天热闹的蔷薇悄然卸下了浓妆,不远处的三两昆虫在低声轻吟。暗香浮动,仿佛风中的溪水在丝丝流淌。我伸展了一下疲惫的身体,就在仰头之际,我忽然瞥见头顶的一片星空。北仰处,北斗星熠熠生辉。就在一瞬间,我忽地想起那个凭借北斗星指向辨别归家路途的挑盐客。这位盐客就是我的祖父。那条蜿蜒千里的湘粤古道上,灯明马嘶。一路上不时会遇到土匪劫掠,有时会遭遇国民党散兵游勇的刁难,甚至会碰见日本兵烧杀抢掠。但他带领着他的盐客们翻山越岭,顶风冒雪,把肩上两百多斤重的食盐从广东挑到湘南。是什么支撑他走过这段苦旅?是信仰——活着,让家人活着,这是他最朴素、最无奈的信仰。
一朵花在绽放中成为自我。而我不经意的一瞥,又怎能参透她成长的奥秘,又怎能顿悟她成为一朵花的深邃使命?雨露苍穹、月晕清辉下,一颗星辰的迸发闪耀,所为何为?是为了光明的事业,通过数次婉转曲折,然后像蝴蝶一样抵达生命的顶点。
1996年8月1日,骄阳似火。钟灵街50号省农科院的大门口,一个怀揣着“江苏省农科院报到通知”的年轻人出现在传达室的门前。那时院门口的两排梧桐树茂密葱郁,一如今日。当日,我走进了农业科技情报所,坐在了与我同在1973年诞生的《江苏农业科学》编辑部办公室,从此成为了科技期刊人,一干就是25年,也是共同成长的25年。魏征曾言:立身成败在于染。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影响非常之大,尤其是在刚入道的时候。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有幸遇见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领路人。原农业科技情报所马益康所长,原编辑部李舜卿主任,他们都是我的编辑入门老师。他们教会我以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技能,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组稿、选稿、编校。从那时起,务实的办刊精神开始融入我的血液里、嵌进我的骨子里。后来又有幸在原情报所周建农所长(现江苏省侨联主席)领导下工作,是她教会了我期刊人须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方可有所成就。于是有了我增设期刊栏目——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与技术、农业经济与管理等,策划出版 “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等热点专栏,打造年轻编辑培养体系和课程,把刊期由双月刊改成月刊再改成半月刊,期刊影响力和声誉在业内首屈一指,期刊品牌建设与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好的协调。
曾在一本编校专业书里看到对编辑的如是阐述评价:为他人做嫁衣。初读时略觉喜庆,细读后又略显落寞。时至今日,我觉得把编辑比作扬风机更为合适。我们像扬风机那样扬去稻谷中的稗子,扬去稻谷中的杂质,留下干净饱满的谷粒。作为农业期刊编辑,谷场扬稻的氛围更适合我们。每一天,我们都在见证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作,见证着他们的一次又一次丰收。我们把科技工作者的丰收果实,用最干净的、最圣洁的器具呈捧;我们用专业的技能将成果呈现给更多的人欣赏。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从工作中获得了荣誉感,体味了来自办刊人的欣慰。25年的坚持,有了25年的收获,《江苏农业科学》获得了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省部级以上期刊奖励十多项,入选过国内几乎所有的核心期刊,今年3月再次入选对于期刊发展至关重要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荣誉感是信仰形成的催化剂,荣誉感也是信仰存在的保鲜剂。汉语的奇妙之处在于构词和构字。“信仰“二字中,信与仰的关系紧密和谐。信者,仰也;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
仰望,不仅只是一个深情的动作,也是一道信仰的仪式。一次机缘巧合,我再次看到1992年本人刚步入大学校门不久即向党组织递交的入党申请书。在经过一番扫描、打印后,我将其放置于办公桌玻璃台面内。29年前的我曾这样深情地告白: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政党,是最有前途的党,是最能为全人类的利益而斗争的党,是每一位年轻人最能信任和为之工作的党,是我信仰的最终归宿。每次读到这里,我总能清楚地记起当时的场景。1994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里,陈亚华和管永华两位入党介绍人站在我的身边。我紧握右拳,仰望着铺展在我面前的鲜红党旗,一字一句地跟着他们作出庄严的宣誓承诺。27年过去了,我还依旧记得当时滚烫的双手,记得当时滚烫的脸庞,记得当时滚烫的心。日月交迭,斗转星移,在信仰的照明下,我的心灵和精神一直未失去她的导航。今日,当年宣誓的右拳每日伏案于前,当年宣誓的那个年轻人无愧于初心地奋战在科技期刊战线上。设想一下:中年的我与年轻的自己如若遇见,定能把酒言欢,共叙桑麻。
人生旅程有时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追索,却只记得几个瞬间。而这瞬间又恰恰是成长的瞬间,恰恰是最勇敢的瞬间。平时的忙碌遮住了发现的眼睛,拖住了探寻的双足。我的信仰高悬在眼前,如红日高挂于东方。仰望我的信仰,因为仰望是信仰的最高精神姿势,因为仰望的姿态里蕴含着坚定的精神脊梁。
写给我们党的一封独白
果树研究所党支部 张圆圆
院里在征文,以“辉煌百年、我心向党”为主题,党小组鼓励我们踊跃投稿。我是一名中共党员,在大学二年级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10余年。今年是2021,我们党即将迎来100岁的生日。我打开一个崭新的文档,我要为我们党,写一封内心独白。
遇见
出生于90年代,那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亦是和平年代,是平凡年代。
罗大佑在《恋曲1990》里唱到“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飘泊/寻寻觅觅长相守/是我的脚步”。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我呢,和这个年代出生的无数个普通的小朋友一样,过着上学上课放学回家的生活。虽然生活学习中当然也有听到很多党的故事,但是真正的和党的遇见,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忆的很清楚,是在历史课本的那个篇章,八国联军侵华。
历史课本一本本地展示了中华璀璨夺目的文明和历史,然而这一切在近代历史部分逐渐面目全非。当八国联军侵华的那段地狱般的事实以图片和事例的形式展示在眼前,民族屈辱感,无比压抑。迅速往后翻着历史课本的书页,想摆脱这段黑暗无边的岁月,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的时刻,却发现八国联军后的历史并没有一个直角转折直接回到岁月静好。在随后数十载时光中,中华民族饱受战争之苦。在漫无边际的战火和生灵涂炭的时代,是什么让当时的我在课本上看到了希望,焦灼的情绪获得了缓解,好像有一个声音说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无数个有骨气有良知的想要拯救中华母亲于水火之中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汇聚在一起,以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合力,驱逐外辱;他们前仆后继,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不可摧残的意志力;他们拥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却又看着就像是一个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每每读到这里,热泪盈眶。在文字或者纪录片里,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描述“这是一位尚不满~岁的孩子/这是一位已经~岁的长者/他们没有留下一点点的影像资料在世间/他们在牺牲之前刚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尚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相信信仰改变世界。是他们教给我的,我也铭记着他们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相知
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只有无数次的拼尽全力——无论是对于带领国人一步步地直至彻底走出近代黑暗岁月的他们,还是对于克服建国之初至其后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壁垒障碍困难的他们,都一样。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我们应该要求自己站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前列,只有这样,才能带领青年人去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他们说过的话语,仍深刻地印在我们很多很多人的脑海。
那峥嵘岁月的见证者,有着无数共鸣和感触的表达,让我们也能从中追寻到一些那岁月的痕迹。就像是,“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又比如,“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他们坚忍不拔毫无畏惧,克服千万重困境,为了祖国和人民千千万万遍。他们其实也是普通的平凡的人,如同你我一样的人们。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令他们无比闪耀。这种闪耀从不在台前,却刻在我们每一个知道了的人们的心里。
《人民日报》1983年2月7日文:“人往往总有一两个和自己比较亲近、相知又最深的人。”相知被用来形容彼此的认识深厚,但了解他们的越多,共鸣和触动越多,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不在身边,但更多的他们在身边并不断涌现,越来越发现他们是相知的人。我也一直在为自己成为他们认为相知的人而不断努力。
当下
糜林,普通的名字,身边的前辈同事们熟识的一位同行,我未能有幸见过,得以认识的方式很痛心是在该同志的事迹追悼会上。我在身边的很多同事的身上看到了糜林老师的影子,心系农户,全心扑在农业生产上,只为农民生活的越来越好,却不为自己考虑哪怕是片刻的休息和饭点的一餐。
我也有过很多的疑惑,总是会在当下的很多时刻思考,自己有做过哪些事情,让自己的现今所为对得起他们的付出?那付出是地狱人间里牺牲小我燃起来的亮光,是血肉之躯披荆斩棘开拓的大道,是汇聚一代代人的智慧和能力换来的和平发展和强大,是让无数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拥有坦然生活和选择底气的基石。我很惭愧,自己只是非常渺小的普通的存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尚未拥有杰出或过人的智慧在基础研究领域以精巧的思路解决瓶颈的前沿科研问题,或者在应用领域以日复一日的行动为农民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作为一名同学或同事或同行,我为他人提供的也只有力所能及的帮助,尚未拥有强大的能量感染乃至激励他人。我没有像他们一样。但是我也拥有像他们一样的样子,对事情的坚定,对事情的坚持,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为之的努力,对他人的热忱真诚,对自我的磨砺和成长。我想在这些上面,他们不会对我失望。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乃至延伸至未来的点点滴滴汇成的岁月的河流里,我要如何和身边无数个和我一样的人们一起承担起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是最终要交给自己的答卷。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我是那么多灿若星辰或者默默无闻或者平平凡凡的名字汇集而成的他们中的一员。
半月谈今日的一个话题,是“如果回到一百年前,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百年前,风云涌动,我心向往之,心里的答案很明确。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当下,也很明确。当下,我和无数个他们,也在一起,一起,前进!
初心不负
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党支部 鲍恩财
时间如白驹过隙,马背上的人总是还未回过神便栽进生活的洪流之中,意气风发背后,多得是尘土覆面——但不论历经多少个寒暑,我仍旧清楚地记得2010年12月22日这个日子,这一天我得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即便前路遥遥,风霜雨雪,心中却不再迷茫。只因我深切地知道:每个党员肩负的都是人民的幸福,我们也应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撑开一片清明天光。
一、从小耳濡墨染,学习先进积极入党
在我还小的时候,彩色电视机都还没有普及,我对世界的认知还大多来自于祖父辈们讲的那些小故事。那时他们总爱提起共产党,并且感慨着告诉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时的我并不理解这几个字背后沉甸甸的过往,自然也不是能很理解这句话,只知道共产党都是大英雄——我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大英雄。
待到年纪稍长一些,我从书本中知晓了李大钊、刘胡兰等英雄的事迹,他们那心怀国家民族的大义、那绝不在敌人面前低头的傲骨,他们坚定的信仰、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都深深感动了几代人,也打动了年幼的我。
上了中学后,我从历史课本中知晓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多么的艰辛,早期的处境是多么的险峻。1921年的七月注定是不平凡的,中共一大在上海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的面貌开始逐渐焕然一新。面对国民党的重重阻挠,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也逐步走向了强大,但期间共产党人所遭受的迫害也是数不胜数,无数人胸怀光明,却在黑暗中失去生命,唯有信念坚定留存。这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透过书本、透过荧幕在我脑中逐渐清晰,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向上生长。也是此时,我加入了共青团,并积极学习党的历史与新的思想,盼望有一天能正式成为一名党员。
告别高中后,我迎来了需要更多自主学习、更严格自我要求的大学时光。大一期间,我在认真学习文化课的同时,积极参加了多项校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不断汲取着党的新思想与新方向。从推优到入选积极分子,再到预备党员,终于,在2010年12月22日,我立正身躯,面向党旗,举右手握拳宣读入党誓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少时便坚定的梦想此刻终于实现,这一刻我思绪万千,最后心中只下短而有力的八个字: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二、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淬炼政治品格
入党之后,我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党的知识,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及行动上与党中央高度持续一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始终铭记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袭。
在学校期间,积极争先创优,获得安徽省优秀毕业研究生、安徽双创之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中国青年创业奖”正式候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卓越基金等荣誉,双创事迹获得安徽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和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上镜报道,还受到光明网、新华网等媒体的报道。2018年9月进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工作。2019年5月至今,担任研究室副主任,并于2020年5月起,担任研究室党小组组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守住底线红线,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忠于职守,踏实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服务态度端正,热情工作。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积极无偿献血,在2020年底的考核工作中,主动谦让优秀指标给同事。在所团支部兼职期间,积极配合党支部、团支部工作,协助所团支部成功获批省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
三、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攀登科研高峰
2014年4月,正在读研二的我结合所学知识、响应国家双创的号召,联合创办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主要从事设施农业方面的工作,一年多的时间营业额就超到了1000万元、带动了15名在校生参与双创活动、解决了20余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并获得了多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但是在创业过程中也感觉到知识的贫乏和带动三农发展的能力缺乏,需要继续深造,于是联系我国设施农业新专业的创始人邹志荣教授,并顺利博士入学。博士期间的学习任务非常紧,也很多彩,2017年7月我带领的双创团队在延安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8月15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阅读到“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让我们激动万分,也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通过“光伏温室”这一创新项目,我和团队获得了全国银奖等荣誉,新获批专利10多项,创办的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参与导师主持的江苏省自主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农科院系统可以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深入生产一线、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于是博士毕业后应聘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
工作之后,我始终保持进取心态和工作热情,注意跟踪学习最新科研进展,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3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同时,注重科研的实用性,加强成果落地转化,2020年初转让水旱轮作大棚相关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在江苏、安徽等地推广应用已超过万亩。此举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还带动了团队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员的创新热情,为农户、受让企业、科研人员乃至社会都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多年来埋头科研、奔走一线的辛苦转瞬便烟消云散,我此刻只欣喜于自己终于将“服务人民,造福社会”落在了实处。
四、深入生产一线,积极服务社会需求
作为一名出生、求学都不在江苏的“外地人”,进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之后,我迅速找准科研的定位——服务三农、振兴乡村。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积极地深入田间地头去寻找问题、向一线工作者求教,工作一年多的时候,已经走遍了江苏省所有的地市,特别是苏北的农业大市。基于走访调研的情况,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我负责的技术服务项目有一部分已经落地实施,如连云港香河生态园的实施金额就已经超过1亿元,还有约3亿元的实施内容正在有序开发建设中;规划设计的淮安廷雄农业园已经部分建成投产,目前日产鹌鹑蛋约5吨、每天的销售额达到6万元,全部建成后,日产值将超过50万元。在服务的过程中注重推广应用实用的科学技术,如温室大棚的保温节能、畜禽舍的智能化管控等技术,实现企业的节本增效约20%,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江苏的农业设施面积排在全国的前列,但存在设施结构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我牵头起草了江苏省设施农业装备行业协会的设施结构类5项团体标准,通过标准来规范行业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并作为江苏省设施补贴的依据来支撑行业发展,通过设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往事历历在目,这一路走来,谈不上轻松,但庆幸能够得偿所愿,在党的光辉中奉上了自己微末的那一点光。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和践行身边的榜样——“亚夫精神”、“糜林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乡村振兴积极作为、为江苏高质量实现“两争一前列”贡献力量。今后,我仍求初心不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终身。值此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之际,还想对党说一句:“感谢母亲,我必将牢记您的恩情与使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那些党教会我的事
休闲农业研究所党支部 李凡凡
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7月1日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如歌词所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党带领我们从战火纷飞走向和平稳定,是党带领我们从内忧外患走向持续发展,也是党带领我们从积贫积弱走向全民小康。今年,距离我正式加入共产党也已11年有余,但我和党的缘分却远不止11年。从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那刻起,我便立志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从少先队员到共青团员,从共青团员到最终成为一名党员,中间有我挥洒过的无数汗水与泪水;而在背后一直鼓励我、鞭策我的,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入党后,在党组织的理论教育和党先进的耳濡目染中,我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也有了更多面对挫折的勇气,越来越明白为什么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一、培信念之根
我的外公只是一名普通群众,却是我入党的最初启蒙者。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公最喜欢给我讲红军革命的故事,包括红军二万五千里艰苦长征、黄继光以身挡枪为民捐躯以及雷锋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等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每每讲到动情处还会眼眶湿润,喉咙哽咽。但直至长大后才知道,外公与共产党缘分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外公的祖辈父辈因行医有道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文革”中被定为“资本家”,外公也因此下乡改造。但外公深知,是共产党结束了战乱,他也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国家走出困境。尽管身体羸弱,他却将改造当作自己锻炼的绝佳机会,勤勤恳恳劳作、踏踏实实干活,也因此,外公很快得以回归工作岗位。回归岗位后他努力精进业务,同时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希望能够加入共产党的队伍。最终因种种原因外公未能入党,但是在追求入党的路上,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1992年,外公因工作扎实、成果出色而被评为了省级劳模。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外公身处困境,正是靠着信念坚定,才能无畏艰难顽强拼搏,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他的这种信念和执着也感染了我,让年幼的我萌发了对共产党的向往。
二、铸奋斗之魂
我的高中是故乡小镇上最好的省重点高中,因高考成绩出色得到每年5个入党名额的奖励。这让同学们更加铆足了劲学习。对于从小就渴望入党的我来说,这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更加刻苦地学习,每天第一个从宿舍出门到教室学习;等晚上回去时,舍友往往都已关灯睡觉。饶是如此,我最终也没能获取入党资格。我一度灰心丧气,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看到我在月考中上升的排名,以及老师对我努力的肯定,我发现,尽管没能获得入党资格,但在追求入党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奋斗,我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的抗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我渐渐领悟到,入党并不是唯一的终点,奋斗和坚持才是我这段追梦历程的最重要的收获。靠着这股劲头,我一路披荆斩棘,顺利进入大学。大学期间我积极申请入党,到2009年,我成为了预备党员;2010年,我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来文化课的学习不会再是我的奋斗目标,但是这种克服困难坚持奋斗以及因奋斗而有所得的成就感,一直鼓舞着我前行。
三、守为民之心
博士毕业之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这样一个战斗在农业一线的科研院所。不光为了学以致用,更是为了做出能够真正让农民受益、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2018年,因同在一个产业体系,我认识了镇江所的糜林老师。因工作需要,我们时常去镇江所学习考察果树种植。每次去都必须直奔果园才有可能找到糜老师,因为他常常不是在单位果园里,就是去指导哪家果农去了。那时我刚工作不久,同时因跨专业对于果树种植的知识和技术一窍不通。因基础太差,对于一些技术问题我往往羞于启齿。在和糜林老师为数不多的几次共同考察中,每次看我面露难色,不等我开口,糜老师就会主动给我讲解葡萄、梨子、草莓等各种果树的种植技术和要点,同时还宽慰我,“年轻人有不懂的地方很正常,多学多看就好了。”2019年,我们团队需要找100左右葡萄种植户进行问卷调查,这是一个非常费时费事的工作。我第一个想到了糜老师。收到帮助邀请,他果然毫不为难推诿,非常痛快就答应下来,并且安排团队成员帮忙对接。最终在糜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在镇江完成对150多位农户的调研采访。对于糜老师这种热心助人、勤恳实干以及无私为民的精神,我一直心怀敬意与感激。因此,当他去世的噩耗传来,不止是我,包括因一起做调研而认识他的团队成员都感到难以平复的震惊、沉痛和惋惜。
如习总书记所说,忘记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实际工作空谈远大理想,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糜林老师人虽然去了,但他心系群众、情系“三农”的为民情怀,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成为共产党员的道路,我走了很多年,克服很多困难、趟过很多挫折;成为共产党员之后,我依然有长长的路要走。未来,我要一如既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奋斗为风,以乡村振兴为向,顺风奔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